2021年10月25日上午9:00—11:00,南强哲学论坛第245期学术讲座在厦门大学南光楼301-3会议室举行。应我校徐梦秋教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动态》主编单继刚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与必然性》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单教授即对讲座题目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名和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先是借“金岳霖之问”的“中国与哲学”,引申到“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中来。他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若没有发生变化,以独立的形态生存,那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是地域性的概括,而非功能性的理论,所以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形态。由此,单教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作出了总结,即“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汉语世界的转化和发展而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之后,单教授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可能的基础。
首先是文本翻译与解释本身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基础。这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西方的文本只要进入中国就必然进行转化,因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翻译成中文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二是文本的解释学使得我们认识到文本与作品之间的区别。文本是流动的,是向我们展开的,是一个活动的东西,对其的解读也会构成新的流动生成。三是译者一定会有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思考。四是意识形态的过滤与权力的操纵,像《共产党宣言》中“aufheben”不同的时期的不同译法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因而,在文本学意义上,我们已经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打开了空间。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单教授举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些理论都是在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思想家结合中国实际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考。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其内涵是简易化、通俗化、实用化)是其走中国道路的基础,也是我们与经典理论互动的基础。艾思奇的作品使得知识青年“走向延安”,这个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性。
总之,是文本翻译与解释、哲学大众化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基础。
那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何种意义上仍然还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单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服务于人民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需要,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的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与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
最后,单教授总结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有时代精神,中国关切。当下中华民族正要完成伟大复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需求会更为迫切。
在交流环节中,马哲专业的几名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单教授一一做出回应。徐梦秋教授对单老师的观点作出了精彩点评和补充,并感谢《哲学动态》杂志对我系规范理论研究的长期支持。最后,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程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