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强哲学论坛第142期报道 蔡仲:《科学哲学要关注科学中“时代断裂”现象》
2019年6月25日下午,南强哲学论坛系列活动在人文学院南光一号楼320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特邀南京大学蔡仲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科学哲学要关注科学中“时代断裂”现象》的讲座。该讲座由bwin必赢中国官网陈玲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主要探讨了冷战结束后科学主战场所发生的重要转向:从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治与军事需求的大科学转向由社会或市场驱动的创新创业型科学。科学研究的重心已经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生物医药学、环境科学、气候科学或计算机科学等。这使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致我们必须在重审“科学”这一概念的同时,重视科学中发生的“时代断裂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被视为一种应用技术,对现象的认识与物理上的控制依赖于技术或思维的技术模式,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实践技术目的的手段。在社会文化的权威性问题上,技术开始取代科学、“结果”开始取代“方法”、实用的创业开始取代认知的追求,科学家开始让位于企业家。进入21世纪后,“时代断裂”贴上了社会学的标签:科学社会学家把目光从“建构科学知识的实践”转向“知识的创新或创业过程”,研究科学家与科学知识如何超越科学机构的围墙,进入国家、市场与大众生活的方式与途径。总的来说,科学史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对这一“时代断裂论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主流的科学哲学家对此始终不屑一顾,这源于其对科学的长期的“柏拉图式”误读,也使其无法担负起当下的学术与社会责任。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科学政策在不影响转型中的科学研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能够制约其负面效应。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科技政策与评价规范制定时的一种类似于分解问题的前提:当下的科学究竟是什么。然而,由于深受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科学哲学一直玩弄着抽象的概念游戏,企图寻求一组逻辑上充分而必要的分界标准,结果造成了科学哲学中“分界问题的消亡”(劳丹在1986年宣告)。而分界问题的消亡直接导致科学政策与评价失去了根基、科学发展失去了整体方向、大量“伪科学”泛滥,这给科学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蔡仲教授看来,与其说分界问题的消亡导致了这些危害,倒不如说是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出了问题。科学哲学要想承担起当下的社会责任,必须走出象牙塔,研究科学家的实践。
最后,蔡仲教授回答了在座师生提出的下列问题:哲学与科学有何不同?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者们必须具有较为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吗?以及科学史研究所遵循的范式有哪些?至此,此次活动圆满结束。
文:赵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