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厦门大学讲课提纲
基督宗教哲学
---- 透过汉语学术理论神学的视角而进行的分析
The Philosophy of Christianity
---- In the Light of Sino-Christian Academic Theoretical Theology
黄保罗 (Paulos Huang)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和神学双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
赫尔辛基大学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兼研究员
bwin必赢中国官网客座教授
pauloshuang@yahoo.com
http://blog.ifeng.com/1314002.html
教学参考书目
1. 黄保罗 2008:< <汉语学术神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基督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 黄保罗2009:< <儒家、基督宗教与救赎 ---- 附十八篇汉语学术神学对话与述评>>。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即出)
3. Paulos Huang 2006:Confronting Confucian Understandings of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Salvation---- A Systematic Th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Confucian- Christian Dialogue. Department of Systematic Theology,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ISBN 952-92-0895-2. Printed by Edita Prima Oy, Helsinki, Finland. The revised English version will be published by Brill (the Netherlands) in 2009. 修订后的英文版,将由荷兰的 Brill 出版社重新出版。
4. 孙尚扬 2009:“封闭的基督徒与单方受益的儒耶对话——以黄保罗的研究为例”,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页51-57。
5. 黄保罗2009:< <汉语学术对话神学----汉语学术神学教程之二>>。(即出)
第一部分 关于上帝存在與否的哲学和神学探討
第一章 神秘的信仰独断论
德尔图良(150-230)、奥古斯丁(354-430)
第二章 先验论(a priori)
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1033-1109)认为上帝是“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或更完善的那样一种存在”,因此,假如他只能存在于人的心灵而不存在于真实之中,那他就不再是最伟大和完善的了,所以,上帝是真实存在的。
- 笛卡尔虽然在哲学方法上推崇“普遍怀疑”,却唯有“我在怀疑”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我在怀疑或思想”是千真万确的,那么,“怀疑或思想的我”也就一定存在,所以,“我思故我在”。认识比怀疑更完满,即在我的心里还有一个比我这个实体更完满的实体观念。完满的东西只能来自上帝。
- 核心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即想到的是否就必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后验论(a posteriori)
阿奎那(1225-1274)的“五路”为代表
第四章 理性独断论:
文艺复兴(14-16世纪)通过张扬人性来对基督教教会所描述的上帝提出批评
宗教改革(16世纪)
启蒙运动(18世纪初至187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发生):英国的自然神论、德国的古典哲学神学、法国的大百科全书学派和无神论
第五章 博弈论:
自法国帕斯卡尔(1623-1662)以来,很多人就开始从人的存在问题本身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但是他从博弈论的角度,带有实用赌博性地证明上帝的存在。
后来美国的实用主义对此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如詹姆斯等人。
第六章 道德论和情感经验论证:
- 虽然康德否定了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或证伪的可能性,他却立即从道德领域来为上帝的存在进行辩护,并且把宗教从外在化变成了内在化的个人的实践事情。
- 而施莱尔马赫(1768-1843)则从情感经验上人对终级实在的依赖性的视角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第七章 无神论:
- 黑格尔把上帝当成一条“大污沟”,以便把一切人无法理解的东西都放进去;
- 可他之后的黑格尔左派,却开始了极端的转向,把上帝理解为“人杜撰出来的思想”,如费尔巴哈(1804-1872)、弗洛伊德(1856-1939)、马克思(1818-1883)、达尔文等提出了无神论。
第八章 从存在的角度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 一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荒谬绝望是其主要特点,如萨特(Jean-Paul Sartre,< <存在与虚无>>)、加谬(Albert Camus)、卡夫卡(Franz Kafka)、赫塞(Hermann Hesse)、弗洛姆(Erich Fromm)、尼采(上帝死了)等就是此类的代表。 陈鼓应的< <存在主义哲学>>,甘阳主编的< <文化:世界与中国>>丛书主要介绍这类思想。
- 二是有神论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神学的核心(布尔特曼)是处在人与上帝关系中的人的生存问题。 约伯、奥古斯丁、巴斯卡(Blaise Pascal)、基尔克果、蒂利希、布尔特曼(Bultmann)等都是此类存在主义的论述者。 刘小枫介绍、编译布尔特曼、拉纳 (Karl Rahner)、舍勒 (Max Scheler)、舍斯托夫(Lev Shestov)、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布伯、马塞尔等这类思想。在汉语语境中,“存在哲学”可能多指有神论,而“存在主义”则为无神论的。还有人用“生存主义”来表述这个概念。
第九章 第二轴心时代:
- 20世纪以来也慢慢出现了反实在主义的第二轴心(如卡曾斯、库比特等人),否定本体和本质的存在,公开主张现象、存在和虚无就是人类所要关心的,反对对实在和本质的追寻。当然,上帝也就被以特殊的方式处理,因此,无所谓上帝存在与否了。
第十章 证据主义合理性视角或改革的认识论(普兰丁格、斯温博格):
- 以美国的当代神学家和哲学家普兰丁格(Alvin Carl Plantinga)为代表的美国基督教哲学家学会,则用逻辑分析和命题语义分析的方法,讨论知识论主题,为传统的基督教上帝存在辩护。英国的斯温伯格(Richard Swinburne)也作了类似的研究。
第十一章 生命哲学、过程哲学(柏格森、怀特海、考夫曼):
- 他们面对进化论,试图将基督教的上帝论与新的语境连接起来,其核心是把“创造性”而非“创造者”理解为“上帝”,这不同于《圣经》的上帝,但是却仍然坚持上帝的存在。
总结:在基督教与理性相遇的过程中,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特点:
- 1. 这些证明在逻辑形式上虽然都存在某种缺陷,无法令人完全接受和满意,但它们毕竟表现了一种理性精神,他们都试图用理性而不是权威来说明上帝的存在。
- 2. 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说到底不是一个理性能证明或证伪的问题,而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如果硬要用理性去证明它,其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对信仰的淡化和削弱。当然,中国语境中的一个广泛误解是,很多人以为理性已经证明了上帝的不存在,其实理性并没有如此的能力。
- 3.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的动机并非要彻底颠覆基督宗教信仰,而是要驳倒对于宗教信仰的各种理性证明,从而将宗教信仰的根基建立在个人的良知和情感之上。
- 他说:“在学术人士之中,做一个哲学上的怀疑主义者是做一个健全的、虔信的基督徒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休谟1962:自然宗教对话录,北京:商务印书馆,页97。)所以,怀疑主义者所怀疑的不一定是上帝的存在,而是怀疑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可能性。
- 4. 启蒙运动前后的经验主义、机械主义、实证主义、自然神论、德国古典哲学学者等,并非目的是或者成功地否定了基督教,他们只是否定当时的教会所借以表达的宗教形式,所否定的只是理性认识上帝的可能。
- 5,哲学史家一般认为,康德一劳永逸地摧毁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但这只是在理性的局限性意义上而言的,即理性既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因此,理性必须与信仰分开。
- 6,哲学与神学的争战结果是,理性与信仰达成了各有所司的妥协,二者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第二部分 从同性恋论哲学和神学视野中的人论
第一章 柏拉图的真理
其一,《会饮篇》的真理。
《会饮篇》中记载的一则古希腊传说:人类曾经本不分男女,雌雄一体,后来只因力量超群,遭神妒嫉被劈为两半。从此人类就在努力寻找自己生命的另一半,期望获得完整的性别。柏拉图认为人生前和死后都有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观念世界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我们这个世界就分裂为二,他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隐秘着。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惟有找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才能得到真正完美的幸福。
其二,《斐多篇》的真理
- 《斐多篇》是柏拉图的第四篇对话录,内容为苏格拉底饮下毒药前的对话。斐多篇当中的叙事者为斐多,一个曾受过苏格拉底帮助的年轻人并成为其弟子,在苏格拉底死亡当年亦跟随在他身旁。斐多的对话对象为Echecrates,一个同是哲学家的朋友。
- 爱欲
- 爱若斯(Eeros)
- 男童恋
- 爱的阶梯
- 其过程大致如下:首先要从正派的男童恋开始,“好像爬梯子,一阶一阶从一个身体、两个身体上升到所有美的身体,再从美的身体上升到美的操持,由美的操持上升到美的种种学问,最后从各种美的学问上升到仅仅认识那美本身的学问,最终认识美之所是。”(1,P92)第俄提玛认为,谁要是在爱欲方面被培育到这般境地,依序正确地瞥见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在爱欲的路途上终至抵达终点,他就会突然瞥见自如的美本身
- 在这里说的爱的阶梯,指的正是哲学的生活方式和哲学的精神训练
- 在《斐多》篇,苏格拉底证明了,灵魂是不朽的,因为只有灵魂才能领悟,才能“穿越多样性而进入纯粹、永久、不朽、不变的领域”(3,P83),而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练习最终让灵魂摆脱肉体;《斐德若》篇可说最接近《会饮》,是《会饮》中灵魂通过爱欲和美而受孕上升过程的充分展开,断言只有真正实践哲学的灵魂才能到达上界,目睹真正的美德、真知和正义。
第二章 古希腊的道理
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以英勇著称,后人常常忘了他同时也是编织语言的高手,我在此姑且用他做男诗人的代名词吧。赫拉克勒斯遇到两位女性,阿蕾特和卡吉娅。阿雷特恬静忧郁,卡吉亚开朗“淫荡”,两人昵称都叫“幸福”。苏格拉底在给学生色诺芬传述这个故事时,斩钉截铁地下了一道伦理道德指令,应该选择阿蕾特!柏拉图干脆对两种女人的身体都排斥。此乃道理的选择和伦理的开端。
第三章 中国的阴阳学说
- 1.阴阳学说
- 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一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二是一阴一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的或是一元的。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 3.小传统:道家、佛教、民间信仰等
第四章 基督教关于人的教导
1,人乃“按照上帝的形象”由上帝从泥土所造,
- 1)本是“好的”。
- 2)亚当、夏娃错误地使用“自由”,犯罪而远离上帝,走向死亡。此乃“原罪”。
- 3)律法告诉人所当行的道路,人却行不出来而只有绝望,基督则是绝望者的希望和死亡者的生命。
- 4)被基督拯救之人重新获得第二次的“自由”。
- 5)基督徒活在“悖论似的自由之中”,“同时是罪人和义人”。
- 6)直到新天新地才将获得永恒的生命和完美。
2.关于同性恋的传统观点:
- 所多玛、蛾摩拉乃罪恶之城的象征,其中同性恋很兴盛。
- 同性恋:“不可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这本是可憎恶的”(利18:22);
- “上帝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罗1:24)。
- “上帝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性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罗1:26-27)。
3. 关于同性恋的自由主义及后现代观点
- 生理学原因(科学上有争论)
- 解经学原因(教会内有争论)
4.基督教关于婚姻的观点
- 女人由男人的肋骨所造,男女本为一体,女人是“亚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 成年时,要离开父母,夫妻成为一体。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 婚姻可以避免淫乱,且能繁衍后代。
- 离婚问题,
- 寡妇再嫁问题。
第五章 由真理的实体主义向道理的非实体主义的发展
1,一切的真理都是人的建构,
2.古典基础主义的知识论
- A)古典基础主义的知识论认为:所有其他知识都建基于不可错的非推论性的知识之上。
- B)无穷的回溯论证
- 如果信念P是在Q并且Q些进一步的理由还有额外的理由或者没有。因此,蕴涵P的基础上得到确证的,那么我们有可能进一步深究这些信念的理由,它或者有进一步的理由或者没有,如果对于这些信念具有更进一步的理由,那么对于这人类知识链条的可能类型有:A)它是循环性的,从P到Q再到R,最后回到P;B)无穷回溯,从P到Q,以至无穷。C)该链条终止于一个不是知识的信念;D)这种知识链条以一个直接知识的信念为终点。(Robert Audi 1999: Fallibilist foundationalism and holistic coherentism. Louis P. Pojman (eds). The Theory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p.270.)
3,解构主义:
根据语境、时代、族群、主体等可以将传统的实体“解构”是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涉及知识的基础问题、对“无穷回溯问题”的回答、效用目的替代真理、怀疑论问题、个体知识与族群知识的关系问题、缄默知识(含隐喻知识)与族群知识、重视想象。(顾正林博士论文:《从个体知识到社会知识----罗蒂知识论研究》。bwin必赢中国官网2009)
4. “协同性”
主体间性: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对话理性、在主体之间达成“协同性”。
第三部分 从儒基对话来看救赎论
第一章 方法论
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写作方法论介绍----系统分析法:
一个问题、
两种材料、
四种分析(概念、命题、论证和前见)
第二章 儒家对基督宗教救赎者的理解:基督宗教上帝与中国“上帝”与“天”等观念的同化
第三章 儒家关于基督宗教救赎对象的观点:受造的人类及其处境
第四章 儒家对基督宗教救赎方式的理解
第五章 儒基对话的基本问题
5.1 儒基思维方式隐含的差异
5.2 儒基对话的四大障碍
5.2.1 神学方面:一元论的天人合一
5.2.2 信仰层面:基督宗教是精神鸦片
5.2.3 政治层面:基督宗教是政治稳定的隐患
5.2.4 伦理层面:基督宗教的上帝概念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5.3 儒基对话的正面因素
第六章 附录关于儒基对话的汉语学术神学讨论
1. “儒家与基督教对话中的称义与成圣----从记忆的视角来看我的过去”黄保罗
2. “黄保罗关于儒基对话的神学新作评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卓新平教授
3. “儒耶对话走向何方?--简评黄保罗< <儒家、基督宗教与救赎>>”
浙江大学教授王志成、朱彩虹
4.”封闭的基督徒与单方受益的儒耶对话——以黄保罗的研究为例”
北京大学哲学及宗教学系 孙尚扬教授
5.“利瑪竇的儒耶對話---- 兼評黃保羅與孫尚揚的論述和辯論”
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宗教及bwin必赢中国官网罗秉祥教授
附:孙尚扬教授对罗秉祥教授论文的点评回应
6 “《儒家、基督宗教与救赎》草读偶感” 北京大学哲学及宗教学系 张祥龙教授
7 ”超越的對話與對話的超越----评黄保罗近著” 香港大学人文学院 宋刚助理教授
8. “黄保罗关于儒基对话的新作” 蒙特利尔长老会学院 约翰斯通 (Geoff Johnston) 荣休教授
9. “黄保罗儒基对话新作评述”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Global China Center)主席戴德理(G. Wright Doyle)博士
10. “黄保罗的儒基对话新作评述”
约拿单 . 赛兹(Jonathan A. Seitz),美国新泽西州散特纳瑞学院(Centenary College, N.J.) 世界历史学助理教授
11. “韩国学者安晟浩 (Daniel Sung Ho Ahn)与黄保罗博士关于儒基对话的通信”
12. “双向式相互影响之中的儒家与基督教----黄保罗对儒基对话的贡献评定”
格勒格森(Niels Henrik Gregersen)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系统神学教授
13. “理解现代儒家的文化失色与意外的儒家和基督宗教之间及基督宗教和儒家之间的文化综合的历史事实”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bwin必赢中国官网 费乐仁(Lauren Pfister)教授
14. “关于儒基对话批评与黄保罗的通信”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bwin必赢中国官网 费乐仁(Lauren Pfister)教授
15. “荷兰 Brill 出版社黄保罗的系统神学著作评论”
16. “基督教的价值观吸引中国人----黄保罗研究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 海莱娜 . 基努宁 (Helena Kinnune),芬兰赫尔辛基日报记者兼评论员
17. “儒家的拯救靠善功” 吕特科宁(Jussi Rytkonen),芬兰“祖国周刊”(Kotimaa) 记者兼评论员
18. “儒基对话新思考---敬答十六位评论者的总回应” 黄保罗
第四部分 汉语学术对话神学
第一章 汉语基督教学术对话神学
第一节、什么是“汉语学术对话神学”?
一、“一首两翼八元”的“汉语”
二、 什么是“学术”?
三、 什么是“基督教神学”?
四、什么是“汉语学术神学”?
五、 什么是“汉语学术对话神学”?
第二节 对话神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对话神学与比较神学
二、对话神学与差传学
三、对话神学与宗教比较学
四、对话神学与宗教神学
五、对话神学与非实在论的第二轴心
第三节 汉语学术对话神学的发展历史
一、基督新教汉语学术对话神学的发展历史
二、天主教汉语学术对话神学的发展历史
三、港台地区的新教和天主教汉语学术对话神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对话是基督教及其神学的起点和历史
第一节 对话是基督教及其神学的起点
第二节 基督教及其神学与他者相遇的历史
一、 与犹太教的相遇----主动脱离
二、 与希腊、罗马和埃及宗教文化的相遇 ---- 主动差传
三、 与日耳曼入侵者的相遇 ---- 被动相见
四、 与伊斯兰教的相遇 ---- 受到威胁
五、 与俄罗斯的相遇 --- 深受欢迎
六、 与人文主义的相遇
七、 与理性的相遇
八、 与科学的相遇
九、 与全球化世俗主义的相遇
十、 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基督教与亚、非、拉、美、澳全世界他者的历史性和当代性相遇
第三节 基督教自为他者的普世神学对话
一、 罗马拉丁教会与君士坦丁堡希腊正教的对话----基督教第一次自为他者的分裂
二、 罗马天主教与新教的对抗与对话 ----基督教第二次自为他者的分裂
三、 新教路德宗、圣公会和加尔文改革宗派的对抗与对话----基督教第三次自为他者的分裂
第三章 构建汉语学术对话神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什么叫对话?
第二节对话的他者
第三节对话的类型
第四节对话的代表性
第五节对话的目的
第六节对话的益处
第七节对话的层次
第八节对话的中心
第九节对话的态度
第十节对话的模式和模型
第十一节 对话的责任
第十二节 对话的性质
第十三节 对话的注意事项等
第四章 构建汉语学术对话神学的他者框架
第一节 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
一、政治神学是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相遇和对话中影响最大的问题
二、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在教义和意识形态上的共通性
三、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在实现目标手段上的异同:天国在来世,共产主义社会在人间
四、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对话中的合作可能性
第二节 基督教与儒家的对话
一、儒家与基督教对话历史及其研究
二、基督教与儒家对话的论题
第三节 基督教与道家道教的对话
一、基督教与道教的对话历史与核心人物及其研究
二、基督教与道教对话的话题领域
1. 护教性的研究
2. 基督教信仰同化的研究
3. 比较宗教文本/人物的研究
4. 发挥比较宗教主题的研究
第四节 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
一、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历史与核心人物及其研究
二、基督教与佛教对话研究的话题
第五节 基督教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话
一、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对话历史与核心人物及其研究
二、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对话的历史产物: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
三、基督教与乡绅和民众的相遇对话
第六节 基督教与世俗性的对话
一、世俗主义是基督教的最大挑战之一
二、在中国世俗主义的多重含义
1. 世俗主义面对的是具有亚宗教性质的政治权威与精英意识(elite)的人文精神。
2. 世俗主义表示的是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摆脱宗教控制的主张,人文精神也成了世俗主义之一种。
3. 有些世俗主义者有意曲解世俗的内涵而企图使它成为科学的同义词。
三、世俗主义在中国的表现
第七节 基督教与科学的对话
一、在目前汉语语境中基督教与科学对话的特殊性
二、目前汉语语境中科学与宗教对话的主要论域
1.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与宗教对话的理性基础
2. 第二个层面是回顾西方近代历史中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的历史
3. 第三个层面就是进入到具体科学学科与具体的宗教思想的对话之中
第八节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少数民族宗教的对话
一、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汉语语境中的对话
二、基督教与萨满教或其他少数民族宗教的对话
第九节、基督教与”中翼”民族主义的对话
一、文化保守主义
二、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
第十节 基督教神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
一、哲学和神学的概念
二、神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各种类型
三、哲学对神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学对哲学的吸收和接受上
四、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五、关于哲学与神学的误区
六、今日的神学与哲学之关系
第十一节 基督教家庭教会与三自教会及政府之间的对话
一、关于家庭教会在2008年的发生的几个学术事件
二、于建嵘关于家庭教会的学术性建议
1. 中国基督教亟需去敏感化
2. 重新认识基督教的社会作用
3. 制度安排不能催生大量不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卓新平关于宗教与政府之间关系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