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曰24日9:30—11:30,南强哲学论坛第173期暨朱子学与中国bwin必赢中国官网列讲座第23讲在南光一320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司马谈论名家之哲学分析》,由bwin必赢中国官网李若晖教授担任主讲人,谢晓东教授担任主持人。厦门大学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李老师首先对《论六家要旨》的内容进行了辨析。他指出,《论六家要旨》的经部为司马谈所写,传部为司马迁所作,这是汉代人所公认的,证据可在汉代其他学者的作品中找到。接着,李老师对《论六家要旨》中谈论名家部分的文本进行了解读。“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在这一段文本中,“俭”即“节俭”,“反”即“反对”,“参伍”是具有《易》学意味的“三五”,“专”即由多元变为一元,所以“专决于名”即拒绝经验事实的介入,单凭“名”解决问题。“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以及“使人俭而善失真”是对名家的批评;“正名实”与“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是对名家的赞许和改造。“专决于名而失人情”以及“使人俭而善失真”是司马谈对名家最核心的两句批评和评论,而这两句之间的“故曰”二字暗示这两句在语义上是转折关系。
“专决于名”与“俭而善失真”是转折关系,而转折意味着后件判断“失真”取消了前件判断“俭”的要素:“真”。那么“真”又是如何作为“俭”的要素呢?我们先尝试从“俭”来推到“真”。在名家这里,“俭”是“专决于名”,而“名”则既是名又是物,因此名家的“俭”是名与名自身形成一种名实对应,“真”就是指这种名与自身对应的名实对应,故“俭”包含“真”。然而这种“俭”与“真”只是名家所建构的“俭”与“真”,并不符合司马谈所认可的“俭”与“真”。司马谈所认可的“俭”与“真”是一种考虑经验事实的“俭”与“真”,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两种“俭”与“真”:一种是名家在不考虑经验事实的情况下“名”与自身相符的“俭”与“真”,而另一种“俭”与“真”则是考虑经验事实,名实区分的“俭”与“真”。因此司马谈批评名家“失真”的“真”并不是名家内部的“真”。如果我们想从“俭”推出“真”,就要在“俭”与“真”之间建立逻辑上对应的必然联系的同时,又不能将名家自身的概念与司马谈的概念相混淆。然而这里“名作为物”的“俭”与“名不作为物”的“真”并不具有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因而也就不构成必然逻辑联系,所以“专决于名”与“俭而善失真”就无法构成转折。
既然从“俭”推到“真”无法成立,那么就应该尝试从“真”推到“俭”。从“真”推到“俭”时,我们只能从“失真”这个词切入,所以这里的“真”只能是一种司马谈角度上的,日常的、名实区分的“名实相符”。另一方面,不论“名”是否作为“物”,“俭”都可以被视为“对物的最少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俭”与“真”都只有单一的意义,不会发生混淆。由“真”到“俭”因此可以归结为这样一条路径:“真”→日常的名实相符→物的形式规定与物的存在形式相符→物的形式存在→使用物的精确性→对物最少的使用→“俭”。所以司马谈对名家“俭而善失真”的评价是想表达这样一种逻辑:“俭”应当包含“真”,但是名家的“俭”却不包含“真”;“真”本来是包含实物的,但是名家的“真”却不包含事物。因此司马谈之所以赞同名家“控名责实”,是因为他站在“如果名家为我所用”的语境下,虽然名家的理论导致了名实割裂,但是在司马谈看来,其方法却能够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一直以来,名家都在运用一种反经验的诡辩,但是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无法排除日常经验,所以就引起了司马谈对名家的批评:想要处理经验却脱离了经验,这使得名家理论既导致了名实割裂,又导致了判断标准的缺失;名家处理经验问题上的摇摆最终造成了名家既非真实,又非真值。虽然司马谈将经验性事实加入“名”中,把名家改造成为了可以指导实践的学说,但这却毁灭了名家的灵魂。李教授建议后人不妨尝试着去剔除古人所不能摆脱的经验性牵绊,建立起中国古代哲学的纯逻辑运演。
在讨论提问环节中,李若晖教授与陈强副教授、佘诗琴副教授、刘晓飞副教授等人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李若晖教授与到场师生林观潮副教授,张艳超、李璐楠和申祖盛助理教授等合影留念,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