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14:30—16:30,南强哲学论坛第239期学术讲座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讲座题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概念辨析》,由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杰出人文教授谢地坤教授担任主讲,由bwin必赢中国官网张会永教授担任主持,bwin必赢中国官网各专业师生及校内外听众共百余人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谢教授梳理了关于我国康德哲学重要概念的翻译史。汉语世界最早在《西学略述》中提及康德,而对康德哲学的真正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在当时,我国的哲学翻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的影响,例如,梁启超就接受了日本学者中江兆民的翻译,将“noumena”翻译为“本相”。而严复则最早从形而上的层面提出了不同于日本的翻译方法,认为“noumena”可译为“本体”、“本质”。二者的翻译都具有一定的佛理含义。不同于此,也有学者试图以自己的术语来翻译康德的概念:章炳麟以新词“物如”概括“noumena”和“things in themselves”,王国维以自己的术语来诠释康德。贺麟则在其文章《康德名词的解释和学说的概要》中阐述了翻译哲学概念的“四原则”:拥有坚固的语源学基础;拥有扎实的中西哲学史和文化史基础;尽量避免自创新词;对日本现有翻译抱有批判态度。基于这四个原则,谢教授对康德的四组基本概念及其相应的翻译进行了分析。
第一组概念涉及三个单词:Sein、Dasein、Existenz。一方面,Sein既有存在论中“在”的意义,又有系词“是”的用法,因此,前者多在本体论意义上译为“在”或“有”,而后者多在句法分析方面译为“是”;另一方面,Dasein和Exitenz都具“现实的具体存在”之意,但康德却往往将三词并用。谢教授认为,康德此举的目的或许在于批判中世纪哲学家将存在的逻辑证明泛化为经验证明的行为。客体只能因主体而建构: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Sein)需要通过具体的存在(Dasein、Existenz)显现出来。
第二组概念同样涉及三个单词:empirisch、transcendental、transcendent,分别译为“经验性的(经验的)”、“先验的”、“超验的”。由于后二者都可以指称不同于经验的精神之物,康德一度没有对它们作出区分,直到《纯粹理性批判》的第四版问世。在康德看来,“先验”具有两层意义:其一,不直接涉及经验对象、而是涉及我们借以认识对象的认识方式;其二,在一切经验之先呈现、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相反,“超验”并不遵从知性通过范畴运用于经验的原则,它指的是某些未受批判哲学约束的所谓“理性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在哲学含义上,transzendental有“先于经验并使经验成为可能”之意,transzendent则有“超出经验且不受经验限制”之意;另一方面,在语义学上,transzendental通常与表示“在先”的介词“vor”连用,transzendent则通常与表示“超过”、“在……之上”的介词“über”连用。因此,无论是将transzendental译为“先验的”,还是将transzendent译为“超验的”,都是正确而合适的。
第三组关涉到单个概念“Ästhetik”。“Ästhetik”一般译为“美学”、“审美”,但其词根“aisthetike”的原意却是“感觉”、“知觉”。相应的,这个词在康德哲学里也有两种翻译:于《判断力批判》中译为“美学”、“审美”,于《纯粹理性批判》中常译为“感性”。一方面,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都要求将概念“Ästhetik”赋予一门真正的学科即“学”,而非某种单纯的趣味批评即“论”;另一方面,既然这门学科的对象是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那么它就应当同时包含有感性本身以及知性的“一切先天原则”在内。因此,谢教授认为,相较于“先验感性论”,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die transzendentale Ästhetik”译为“先验感知学”更为合适。
第四组涉及的概念是“Gemeinschaft”和“Spezifikation”。前者在康德语境里指代某种使各个实体既互相联系、又构成一个共同体的状况,谢教授因而将“Gemeinschaft”译为“交互关系”,以表明各部分之间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并存;而后者指代的是一条从统一分化出差异、从普遍分化出特殊的逻辑原理,这条原理只有在事物的普遍属性被设定为基础时才生效。为了同时满足“分化”及“特殊化”之意,谢教授各取其一,将“Spezifikation”译为“分殊”,以表明事物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他认为,“交互关系”和“分殊”两个概念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哲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强调了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表明了从同一性推出特殊性的困难。
张会永教授对谢教授的分享表示了感谢,并简单地概括了讲座内容,认为谢教授对康德基本概念的清晰梳理对在座师生阅读《纯粹理性批判》大有裨益。在后续的交流环节中,各位听众师生踊跃提问,其问题包括但不限于:Ästhetik的翻译是否过于强调知性功能?学术翻译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康德之“先”与经验是否完全分离?对此,谢教授一一作出了回应。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人:徐笑文,娄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