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官网

南强哲学论坛第256期讲座回顾│张伟:《通常的,通俗的,抑或批判的? ——辨析康德道德哲学的层次》

时间:2021年12月01日

来源:必赢官网

浏览:

202111239:3011:30,南强哲学论坛第256期学术讲座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讲座题为《通常的,通俗的,抑或批判的?——辨析康德哲学的道德层次》,由中山大学bwin必赢中国官网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伟(张任之)教授担任主讲,由bwin必赢中国官网张会永教授担任主持,bwin必赢中国官网各专业师生及校内外听众共二百二十余人参与本次讲座。



首先,张伟教授阐释了讲座题目涉及到的三个概念。他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即GMS)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由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A)通往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知识(B);其二,由通俗的道德哲学(C)通往道德形而上学(D);其三,由道德形而上学(D)通往纯粹实践理性批判(E)的最后步骤。对于学界中一些将B等同于C的观点,张伟教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B=C+D,并且,BD。他的基本立场是:通俗的道德哲学(C)和道德形而上学(D)是通往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知识(B)的两条不同道路,所以,B=C+D;而康德主张,通俗哲学(C)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建立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知识(B)只能依赖于道德形而上学(D)方法,所以,BD



随后,张伟教授对此作出了解释。他分析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基本结构,认为其第一部分内容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义务概念的引入作为一个联结点,落脚点在于定言令式。所谓“善的意志”,指的是作为意志的原则呈现出来的、能服从定言令式的意志,它蕴含于通常的道德理性知识(A)中:“这个概念早已存在于自然的健全知性之中,且不需要被教导,而只需被指点(aufgeklärt/启蒙)”。道德法则是包含在“自然的健全知性”之中的,善的意志、道德法则的发现不是一种外在的教导,而是内在的启蒙。虽然“自然的健全知性”的道德运用,亦即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A)足够指导道德生活,但它也易受诱惑、难以长久维持,需要一定的认可和规范。因此,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知识(B)是必要的。如此一来,由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A)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B)的过渡就得以完成。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二部分中明确区分了“通常的道德判断—哲学的道德判断”和“通俗哲学—形而上学”的不同:前者是第一部分所论述的过渡,而后者则是通俗哲学(C)与批判哲学(D)就如何通往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B)方面产生的方法论分野,因此,B=C+D。通俗哲学(C)是一种出于实践的目的而强调思维过程和语言清楚性的哲学;在英国哲学的影响之下,通俗哲学家反对沃尔夫主义,试图以大众能理解的方式谈论哲学,其基本立场是经验主义的。在康德看来,“自然的健全知性”之所失在于,它忽略了自身应该受到“批判理性”的节制。康德反对通俗哲学(C)从经验和理性的混杂中寻找道德的最高法则的方法,认为我们只能从纯粹理性之中来探求道德法则,即通俗的道德哲学(C)必须通往道德形而上学(D),从通常的道德理性知识(A)通往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B),原则上只能走向道德形而上学(D)来实现,因此,BD



张伟教授认为,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应该是: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A)、道德形而上学(D)、纯粹实践理性批判(E)。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A)基于常识理性,是足够指导我们的道德生活的;但它也是天真的,因此必须受到批判理性的节制,在纯粹的知性世界中通过道德形而上学(D)来寻找道德的最高法则;最后,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批判(E),人们去追问这些法则——先天综合的时间命题——如何可能,进而将其确立下来。


讲座的尾声,张会永教授简单地概括了讲座的大致内容,对其中的观点表示了认同。在后续的交流环节中,各位听众师生纷纷对张伟教授表示了感谢,张伟教授则对听众提出的诸如“启蒙过程中教育和教育者的地位”、“常识—通俗—批判的论述是过程还是环节”等问题进行了回应。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人:徐笑文、娄金凤

上一篇: 南强哲学论坛第259期讲座暨庆祝“世界哲学日”系列讲座回顾 下一篇: 南强哲学论坛第252期讲座暨庆祝“世界哲学日”系列讲座回顾丨刘君:《透视结构与功能,形成标准意识——期刊写作进阶教学与例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