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第一讲报道

时间:2019年06月26日

来源:必赢官网

浏览:

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第一讲报道:

孟庆楠:《人情与礼制:以三年丧期的争论为例》

2019年6月23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bwin必赢中国官网主办的“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揭开序幕。首场讲座于6月23日19:30在南光一320会议室举办,由北京大学bwin必赢中国官网孟庆楠副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人情与礼制:以三年丧期的争论为例”。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人求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孟庆楠副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魏晋玄学与早期经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在新一代儒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

本次讲座,孟教授分享了他近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认为,儒家以礼来规范人伦生活的基本秩序与价值,在面对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的危机,儒家也在不断反思礼得以确立的依据,这样的努力往往伴随着对“天经地义”与“人之常情”的探索,而早期儒家即围绕着“三年丧期”这样一个具体仪节的探讨,不断深化关于人情及其与礼法关系的认识。

孟教授先对研究的目的与方法进行了反思,最后才对问题本身进行考察,主讲内容因此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汉书·司马迁传》所呈现出的史学意识谈起,孟教授强调,哲学研究首先应当注重哲学史的研究,广义的中国历史研究必须注重“通古今之变”,哲学史研究亦是如此。“通古今之变”所强调的是历史的现实指向,在变化的历史中把握不变的道理。从哲学史研究进一步到哲学研究,孟教授主要介绍了冯友兰先生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牟宗三先生的“文化生命”之承继与创造。第二部分,孟教授从陈寅恪先生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一文入手,一方面认为我们应当具有了解古人“持论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反思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常见弊病,提醒我们要有“矫附会之恶习”的警觉。

中国古代义理有其特殊的表达方法及特点,注重对文字的训诂、对义理的分析以及对材料的组织,而传统经学是义理展开的最重要载体,由此引入第三部分,即透过经学视角,借由“三年丧期”的具体仪节讨论礼制的根据。在此,孟教授对《论语·阳货》的“宰我问三年之丧”与《礼记·三年问》的两段文献进行了哲学解读。在《论语》中,宰我首先提出了“三年之丧”阻碍礼乐的正常施行,文本当中孔子并没有对此做出回答,因此孟教授探讨了孔子可能做出的回应。其次,孔子尝试从“人之常情”当中找到三年之丧的依据,宰我却表示能够安于一年之丧,体现了人之常情不具有普遍性,这对孔子的观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三,孔子后来补充的“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偏向于情感的报偿,在此意义上他重新强调人情的普遍性。这一问题在《礼记·三年问》或《荀子·礼论》中也被重点讨论,荀子承认了现实中人情的厚薄不同,因此推崇“先王为之立中制节”,用礼制来规范人情的表达。从孔子“三年免怀”到荀子的“称情立文”,礼制的根据不仅从人情上论说,更进一步从人情的节制上论说。孟教授表示,以上的讨论只是哲学史的基础工作,我们还应深入思考传统礼仪精神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也要基于时代的关切去寻求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创新。

在提问环节,孟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哲学诠释、婚礼制度等问题,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同学们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孟庆楠副教授、朱人求教授与同学们一同合影留念,本场讲座顺利结束。

(朱人求教授供稿)

上一篇: “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第二讲报道 下一篇: 南强哲学论坛第144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