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强哲学论坛之《明末至民初西方逻辑传入中国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2019年3月15日下午,南强哲学论坛系列活动在人文学院南光一号楼320会议室举行。来自南开大学哲学院翟锦程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明末至民初西方逻辑传入中国的内容、特点与影响》讲座。该讲座由bwin必赢中国官网朱菁教授主持,曹剑波老师、周建漳老师、黄朝阳老师、楼巍老师、申祖胜老师、和蔡海锋博士后参加了此次讲座。
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实现的。此次讲座主要介绍了西方逻辑传入中国的两个阶段,以及西方逻辑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第一阶段为明末到清初, 从罗明坚、利玛窦到南怀仁,西方逻辑完成了第一次在中国的传播。尽管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毕竟给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次传入的西方逻辑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几何原本》演绎论证的观念与方式、哲学与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的基本体系等。这一时期传入的特点主要有:来华传教士受过系统的训练、有严格的组织体系,有统一的传播根据;第一次传入的主体相对单一,术语与解释相对一致,与欧洲耶稣会的教育内容几乎同步;全面介绍了西学的教育体系与知识体系,十分突出逻辑的根基作用。
与第一次传入相比,西学逻辑的第二次传入在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清末,通过刊物介绍西学知识与实时见闻,广泛传播西学,代表性的刊物主要有:《中西闻见录》(1872年创刊)、《格致汇编》(1876年创刊)、《万国公报》(1868年创刊)等。有一批机构和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编辑涉及西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一时期,传播西方逻辑的主体是:通过官方渠道的传播,编订名词馆统一定名;创办西式学校,逻辑成为新式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官方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其主要特点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的内容几乎与西方学界同步。王国维翻译的《辨学》为起点,现代逻辑开始初步传入中国,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等在1907年以前的有关探讨,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形成的重要标志。尽管他们讨论的问题不全面,但至少提出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方向与领域,初步分析了中国逻辑思想的特点,为1920年代前后,乃至百年来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翟教授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7世纪,西学传入中国,为何没有得到中国的重视;逻辑这个词的翻译问题;西方逻辑有多种内涵,传入中国的逻辑是哪种;王国维《辩学》应该是 “辩”还是“辨”;中西两种逻辑体系差异等问题?此次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