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面对面】王晓阳: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积极推进文理交叉学科建设

时间:2023年02月28日

来源:必赢官网厦门大学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立意高远,系统阐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高校则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也是科技人文创新的主力军。新时期,推动科技人文实现创新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高质量建设,就要突破现有研究范式,加快促进文理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此,结合学科的情况及多年治学任教的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哲学科研工作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原创性。科学技术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的研究特别强调论题的基础性与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者既需要掌握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的哲学技术,也需要了解和熟悉当今科技的重要成就和主要进展。以意识问题,尤其是意识与脑的关系问题为例,目前学界有两条主流的研究进路,一条是心灵哲学的概念分析研究,另一条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经验实证研究。当代哲学家们更关注意识与脑神经活动的关系问题,而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则更关心意识产生的脑神经活动的机制问题,两条进路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尝试突破现有研究范式,提出了一条能够有效处理意识如何产生以及意识与脑的关系结构的复合型进路,该进路是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与哲学概念分析法有效交叉结合的一个新尝试。对意识问题的积极探索,也进一步启发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特别是,能够实质推进关于他心问题这一传统西方哲学与当代认知科学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的研究。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人类增强、量子科学、神经科学等新型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传统生活方式势必会发生极大改变,同时也会带来各种新型哲学问题。如果一味地固守学科传统界限,将难以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只有更加关切现实,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才能突破旧的思维框架或研究方式的局限,提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案新思路。文理学科的交叉研究,不仅是学院学科(尤其是科学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二是注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哲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更是一项追求真理热爱智慧的普遍理性事业。既然是普遍事业,我们就不能一味照搬西方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路数框架,而是应将西方哲学的积极研究成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真正找到既适合当代中国人从事理论思考,又能指导当代中国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思维模式,为人类文明实质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成就。因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无论“对内”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外”于世界的发展,都具有“双向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是培育和壮大具备跨学科视野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昌明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作为一名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既肩负着传承哲学事业的使命,也需要着力传播和弘扬科学精神。要同时完成好这两项任务,除了不断磨练精进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还要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贡献,更要积极投入到培育具备跨学科视野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中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院学科基础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哲学)的深入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的新动态,持续鼓励文科学生去了解自然科学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双管齐下”既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也能促使学生逐渐养成文理交叉的宽广学术视野,从而为日后做出有价值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做足准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加以一体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内容与高校工作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推进文理交叉学科建设,构建具备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培养和壮大具备跨学科视野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仅是新时期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必然需要,更是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作出中国贡献的需要。

来源:必赢官网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 【理论面对面】杨松:发挥学院学科作用,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下一篇: 【理论面对面】杨松: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