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来自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颜志豪老师、海富金太阳幼儿园的郑国英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古秀蓉老师、以及美国夏威夷大学教育心理学的冷璐老师为大家带来四场精彩的讲演。全国各地师生和家长共1.2万人次,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平台等方式在线参与了相关活动。
上午八点半,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颜志豪老师率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儿童哲学课的设计原则与误区》的精彩讲座。在本次讲座中,颜老师结合教育理论、个人观察与具体的探索实践分享他在开发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首先,颜老师简单介绍了平和双语学校哲学俱乐部的课堂模式和基本情况,并指出儿童哲学的目的在于挖掘儿童的潜能、训练儿童的批判性思维。
紧接着,颜老师说明了儿童哲学实践者在设计开发课程中应该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1)儿童本位原则,课程视角下的儿童本位体现为问题自发性、过程生成性和话题开放性;(2)内容在地原则,即教师在设计开发课程中需要关注到文化差异、城乡差异和时代差异等,结合讨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引入方式,进行本土化处理,让儿童更容易参与课堂讨论;(3)哲学在场原则,该原则是“儿童哲学”概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儿童哲学培养和训练儿童批判性思维、反思思维和深层反思的目标的要求。
随后,颜老师总结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避免的三点误区:一是避免认知化倾向,教师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为儿童提供恰当的空间和机会,给予儿童安全感,鼓励他们表达,帮助儿童区分哲学问题和非哲学问题,对他们进行哲学思维训练。二是避免道德说教,要以讲道理的方式,让儿童通过讨论问题的方式将道理融入到自身,将他律转化为自律。三是避免工具理性化,成人应该适应儿童的理性特征,平等地与儿童讲道理,而不是以成人的理性来要求儿童。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颜老师与学员们就“保持儿童童心与哲学思维训练是否矛盾?”、“如何避免接受过儿童哲学训练的儿童成为‘杠精’?”、以及“如何协调学校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与儿童哲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海富金太阳幼儿园的郑国英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演,其主题是《聆听稚语,倾注童心——上海海富金太阳幼儿园儿童哲学课程实践分享》。郑老师的讲演主要包括分享海富金太阳幼儿园探索儿童哲学课程的实践模式和随堂活动展示两个部分。
首先,郑老师介绍了上海海富金太阳幼儿园探索儿童哲学课程的一些契机和发展历程。海富金太阳幼儿园致力于儿童哲学活动本土化的探究与实践,形成了独特且成体系的儿童哲学教学实践模式。第一,聚焦课程领导力、重构课堂体系。转变教学理念,设置“每周一次的儿童哲学活动日”。第二,聚焦创建智力情感安全基地、重构师幼、幼幼关系。注重幼儿的安全体验,建立开放自由的氛围,建构平等的对话。第三,聚焦各年龄段儿童哲学实施重难点、重构教师培训体系。划分小班、中班和大班活动的要点和内容,并配套有针对性的教师教学培训。第四,聚焦游戏、重构儿童哲学活动实施步骤及路径。采用游戏探究法,如windmill边玩边思考,形成了“刺激物—提出问题—团队探究—对自我或团队进行评价”的模式。第五,聚焦亲子对话、重构家校互动模式。鼓励幼儿提问、问到底,并进行深度探究。
其次,郑老师通过视频的方式再现了海富金太阳幼儿园随堂活动的情况。视频分享中,郑老师分别展示了小班、中班和大班进行儿童哲学活动的教学情况。针对儿童自身发展特征和水平,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视频中每个班级的小朋友在幼儿园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说明,展现出活泼可爱、平等对话、积极思考的面貌。在大班“What if”随堂活动中,从一幅画着立方体的月亮的画作中,小朋友们便能联想到“月食”、“为什么月亮是月牙形的?”、“如果月亮是方形的,太阳系会有什么变化?”“行星、恒星和卫星的关系是什么?”等16个问题。通过“What if”的活动,大班的小朋友们对什么是“奇思妙想”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随堂活动展示)
下午两点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古秀蓉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下午的第一场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情感真还是思想深:p4c活动的团体探究三岔口》。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p4c活动的团体探究所面临的两难困境;第二部分是从群体探究生活、意义反思生活两个方面对p4c进行更为深入的阐述;第三部分是在结合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究p4c的实践智慧。
在第一部分中,古老师首先通过前情假设,以及自己在p4c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为大家大致勾勒了p4c和p4c老师的特征。然后古老师围绕一般探究程序五步法,即刺激物/热身、感受/问题、票选、探究、反思,详细地分析了每一个部分所面对的共情分享还是推进选择的探究两难,例如“是不是需要热身或者刺激物?”“是尊重学生的多样的感觉,还是直接进入思考部分?”“需不需要票选的方向?”“需不需要介入来推动探究方向?”和“需不需要作为长者进行总结?”等问题。
在第二部分中,古老师分别从群体探究特征、意义反思特征两个方面介绍p4c。一方面,p4c从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种群体探究的生活课程进入教育,探究程序本身鼓励和包含着对现场不确定性的开放与包容,追求群体成员的参与性、平等性和真诚性。另一方面,p4c从目的上意在促进参与者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反思,而参与者各自的生活经验、思考敏感维度与现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导致分享出来的思想在大哲学层面的确有深刻性和严谨性的差别。
在第三部分中,古老师指出,在p4c的场域下,既存在着思想的碰撞,也存在着情感的共振。因此,在面对探究的“群与己”“情与思”的两难选择时,古老师认为,作为促进者,应该重审自己运用哲学家教学法的薄弱之处,从自身做哲学经验以及与探究群体的关系,和该探究群体本身的发展阶段上去调整自己的促进策略,珍惜在有限的做哲学的教育情境中增长做儿童哲学实践智慧。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的冷璐老师为大家带了下午的第二场讲座,讲座主题为《对话式教与学:儿童哲学与苏格拉底式对话》。
冷老师首先从课堂上的交谈的几种方式以及之间的区别引入,指出“对话”是课堂交流的普遍方式。老师通过对“对话”这一概念的界定、对话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说明、七个方面开展对话式的教与学的阐述、以及传统教学与对话教学辨析这四个层面,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对话式教学。
接着,冷老师对苏格拉底式教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苏格拉底式教学,作为一种对话式教学,主张对真正知识的寻求是通过对话开展的,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提问,而非给出答案,其探究方式具有以下五个重要要素:学术无知、提问问题、探寻真理、想法信念、道德使命。冷老师结合11-12岁孩子关于思考的讨论的案例向我们展示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是如何展开的。冷老师对苏格拉底式教学的核心,即提问这一概念也做出了界定,列举了五种苏格拉底式问题,包括需要澄清的问题、探究原因与证据的问题、探索不同观点的问题、测试含义和结果的问题以及关于问题/讨论的问题。
然后,冷老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促进苏格拉底式讨论。第一,无计划的探究。它要求老师不要仅局限于计划好的活动,而是可以通过任何时间、地点、事件来开展探究活动。第二,哲学探究,即探索性的开放探究。它既可以来源于老师的提问,也可以来源于来自孩子们的评价和问题。第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展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其策略包括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思考过后通过配对来分享自己的观点、问一些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鼓励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音、提出相反的问题以及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等等。
最后,冷老师总结,苏格拉底式讨论本质上是一种论证,其目的在于自我纠正,并引导建设性地解决分歧,它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需要提供明确的、优质对话的示范和框架来帮助儿童内化和提高对话与探究的技能。
(图/文:金凤琴 李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