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厦门大学儿童哲学2020年暑期云端学校活动进入新的阶段。经过教案评审环节,有十八位学员的教案从150多份教案中脱颖而出,他们将在2020年7月17日至19日,依次进行“课堂展示”。7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勤爽、埃塞克斯大学的贾澄、北京大学的汪柔竹、华东师范大学的吴泽慧、湖南师范大学的肖云以及厦门大学的樊林君六位学员率先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课程分享。全国各地师生和家长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平台等方式观看此次活动,讲座观看人数累计达六千余人次。
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勤爽学员为大家带来了第一场课堂展示,其汇报的主题为《我们应该如何与动物相处》。此次课堂参与对象为高中年级的学生,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同学们通过对“人与动物的相处问题”的思考,探究并理解动物作为生命主体所具有的道德权利。
张勤爽首先向同学们依次展现了两张关于肉食的图片和一段养猪场屠宰的纪录片,并邀请同学们谈论自己的感受。张同学根据同学们的感受,指出“吃肉”这件事呈现出的矛盾:“一方面,我们需要也想要吃肉,但另一方面,吃肉又会给动物带来如此的痛苦”。张同学通过这一矛盾引导同学们围绕“我们应该如何与动物相处?”、“对于动物而言,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的生命和自由吗?”等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课堂结束后,厦门大学的曹剑波教授、陈玲教授和王奇琦老师分别对此次展示课进行了点评。曹老师肯定了张同学的选题恰当、材料充分;同时也指出课程在儿童哲学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有所欠缺、要注意课程设计内容与参与对象的契合以及讨论问题的设计。陈老师认为张同学的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需要加强,并且教学环节设置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建议提前给同学们布置阅读材料并预设一些问题以提高同学讨论的质量。王老师则在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这一点上给予了更为细致的建议。
第二位汇报的学员是来自埃塞克斯大学的贾澄同学。他带来的是主题为《托尔斯泰与大学生的对话》的展示课。此次课堂的目标对象是初二至高二的学生,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阅读“托尔斯泰与大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学会不加评判地倾听异己观点。
贾澄同学首先邀请了三位学员分别扮演托尔斯泰,和两位大学生,并按角色朗读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文本内容。在朗读完文本之后,贾同学邀请同学们阐述支持托尔斯泰或大学生的理由。之后,同学们在贾同学的引导下,围绕着“什么是罪犯?”、“暴力是可取的吗?”、“托尔斯泰的‘拒绝/退让’含义”等问题以及同学们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点评环节中,曹剑波教授、陈玲教授和王奇琦老师都肯定了贾同学所选择的主题很好,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曹老师指出由于贾同学的学生招募工作存在不足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一是修改教学内容的标题,以突出自己的教学主题;二是问题的设置需要符合教学的对象。陈老师指出课程的参与对象跨度过大,不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目的的实现。王老师建议在课程主题的设置上,选择教师本身能够驾驭的主题。
上午的最后一场展示课是由北京大学的汪柔竹同学所带来的《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在想什么?》。此次课的参与对象为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绘本故事即《尼古拉的三个问题》的内容的阅读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在何时采取何种行动。
汪柔竹同学将关于托尔斯泰小说《三个问题》的儿童绘本的一段朗诵视频作为课堂引入,主要围绕故事中的小男孩尼古拉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即“什么时候是做事情的最佳时机?”以及“什么事是最应该做的事?”汪同学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同学们结合绘本故事内容和日常生活来思考“什么是时机”“时机与时间的区别”“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重要”等问题。在拓展部分,汪同学借助“电车难题”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两难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一件事情如何做出判断与选择。
点评的三位老师都对此次展示课都表示了肯定,包括主题和刺激物的选择、整体课堂的设计、问题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交流都完成的比较出色。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汪柔竹同学在课程设计上的细节问题,例如曹剑波教授指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要以学生为本位,涉及的内容不能过多、且难度需要符合学生的水平。陈玲教授则建议,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所提问题之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下午两点半到六点,肖云、吴泽慧、樊林君三位学员带来了三场精彩的展示课。bwin必赢中国官网主任曹剑波教授、bwin必赢中国官网陈玲教授、上海市燎原双语学校李筱彤老师担任下午场学员展示课的点评老师。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肖云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彼得潘>:关于永不长大的探讨》的展示课,此次课堂的参与者主要为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彼得·潘的故事,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长大与永不长大的思考与感悟,使其思维趋向深刻。
肖云同学事先向学生们布置了阅读《彼得·潘》的课前任务,她在课堂上通过PPT以及视频播放的形式再次带领学生们熟悉了彼得·潘的人物形象,接着对在场的小学生们陆续提出“彼得潘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彼得潘的年纪看起来有多大?”“实际年龄有多大?”“彼得潘他希望长大么?”“你们希望自己长大么?”“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感觉是怎样的?”等问题,引导同学们进行哲学问题思考。
随后,老师们对肖同学的讲演进行了点评和建议:曹教授建议,考虑到儿童哲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肖同学可以考虑采取中国的故事;关于问题推进环节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深入提问:“长生不老是不是件好事?这种提问比较哲学化,要注重启发式教育与儿童哲学的教学方式相结合”。陈教授认为,肖同学擅长调动课堂气氛,但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哲学训练方面薄弱一些,有待提高。李老师则建议,肖同学提问后续环节可以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思考长大除了包含外表变化,还有什么其他内心方面的变化。
华南师范大学的吴泽慧同学为大家带来主题为《审美与对善的评判——以<白兔和月亮>为启蒙》的展示课,此次课的参与对象为1-3年级的小学生,其教学目标为让孩子能够正确流畅地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且训练孩子的思维和技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阅读了相关材料后,吴同学对小朋友们提出了如下问题:“白兔为什么可以发现月亮的美?”“你觉得月亮美吗?”“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你认为美而别人不一定发现了它的美的?”“当你发现了美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等,不仅让孩子对美和美感有初步的感受,体会到美感应该是与善相统一的无功利心的快感和愉悦,也让孩子明白对一个行为的评判要看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真正善的行为是内在的善和外在的善的统一。
课堂结束后,曹教授对吴同学的美学选题赞赏有加,李老师则对亲切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出了表扬,并建议吴同学加强引导学生做分类,寻找范畴和规律,为后续的问题铺垫。陈教授则建议提升与学生互动,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一位进行课堂展示的学员是bwin必赢中国官网国学专业博士生樊林君同学。樊同学的汇报课主题为《儿童哲学案例教学:他们偷了书签吗?》,授课对象为1-3年级的小学生,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和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共情能力,帮助他们合理友善地处理跟同龄人的关系。
首先,樊同学为各位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有关“偷玩具”的故事,随后逐步提出“你们是怎么判定小博和小涛偷了书签?”“他们中午离开小锐家里之后,也有其他孩子去了小锐家里,我们能判定书签一定是他们偷了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判定他们一定偷了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判定他们一定没偷呢?”等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我们怀疑朋友和身边人时,尤其需要慎重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不然容易冤枉人,带来情感伤害。
在点评环节,曹教授认为课程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整体效果较好,但在管理课堂管理方面需要更注重;李老师表扬了樊同学的亲和力,并赞赏了认识论和伦理结合的课程主题。建议补充教学情景,引导孩子理解“消失”和“偷”之间的关系。陈教授则表扬了樊同学的教案设计及其个人的亲和力,在课堂把控方面以及对孩子对话的引导上要注意增强把控。
学员们对今天的分享活动反响十分热烈。大家在课后围绕着学员的选题、上课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讨论。点评老师们对今天分享的六位同学的表现都表示肯定,曹剑波老师在活动结束后总结道:“这些学员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上网课,也是第一次上儿童哲学课,甚至是第一次上课,总体表现是非常不错的。我非常期待明后两天其他学员的精彩表现。”
(图/文:李忆宁、王云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