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9日,“全球汉语儿童哲学理论与实践(第三期)”云端暑期学校进入第六天的活动。郑菲、翟金铭、谢亚男、李月华和包晔昀五位学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员展示课。
上午八点半,郑菲博士给大家带来第一堂主题为《我是谁》的儿童哲学展示课。经过简单自我介绍后,郑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开启了一场认识自我的旅行。
首先,郑老师向同学们提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现在有一个恶魔要取走我们所有的身体部位,只留下一个给你,你会留下哪个部位代表自己?”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心脏、大脑、脚和嘴巴等。郑老师接着追问:“那如果由这些不同的部位组合成为一个人,那这个人该听大脑的还是该听哪个部位的呢?”同学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
接着,郑老师以一系列问题启发同学们对自我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如,“你认为记忆和能力哪个更能代表自己呢?”“如果我突然失去了记忆,不记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谁,我还是我吗?”“如果我突然不会打球了,不会说英语了,我还是我吗?”同学们再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郑老师以“忒休斯之船”这个经典的哲学问题结束了本次课堂并引导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在点评环节,bwin必赢中国官网曹剑波教授、陈玲教授对此次展示课进行点评。曹教授认为郑老师语言亲切自然,在课堂中能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陈玲教授对郑老师的教态、课程设计及课堂时间的把控等方面表示肯定,同时建议郑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减少对学生的倾向性的评价,可以通过游戏和视频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更趋完美。
上午九点四十五分,华东师范大学的翟金铭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今天的第二堂展示课。翟老师将“分粥”事例引入课堂,和同学们就“公平”、“正义”、“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翟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了“陈宝国分粥”的视频后向大家提问:“你是否赞成视频中主角们的分粥方法?请给出理由。”同学们有的赞同,有的则持反对态度,纷纷罗列出自己的理由。
接着,翟老师请同学们就合理分粥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提出借助量器分粥、通过选举选出“分粥人”、由主人来分配、谁提出反对意见谁分配等分配方案。翟老师进一步追问:“确定了分粥人之后,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个人一定能够把粥分得公正合理呢?”对此,同学们对选举及“高薪养廉”式的分粥方式进行了分析和驳斥。
最后,翟老师对今天的课堂作了总结。翟老师提醒同学们,分配问题不仅关注结果的公正性,还关注过程的公正性;不仅要保证对“物”的分配正义,同时也要关注具体的“情境”和“人”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合理”,即更进一步的“正义”。
在点评环节,曹剑波教授、陈玲教授对此次展示课进行了点评。曹剑波教授认为翟金铭同学的选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同时曹教授建议翟同学可以就同学们提出的“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陈玲教授认为翟同学课程设计完整,PPT制作精美,是一堂非常用心的儿童哲学课,但同时也存在语速偏快,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的谢亚男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今天上午最后一堂展示课,主题为《我们该如何思考和处理一件事情》。
首先,谢老师以“尾生抱柱”的故事切入,并以“如果你是尾生,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接着,谢老师引用经典及古人对尾生抱柱的不同看法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嵇康及李白等人认为尾生抱柱是信守承诺的做法;而《玉台新咏·古诗八首》等作品则对尾生的做法是默守陈规,不值得推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讨论。
最后,谢老师就《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权”的诠释进行了解析,并将孔子之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之中道思想进行了类比,启示同学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灵活多变,无过无不及。此外,谢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一道思考题:以自己的生活事件为例,提出针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方法,分析其过度和不及的情形。
课程结束后,曹剑波教授、陈玲教授对此次展示课进行了点评。曹教授认为谢同学教学目标明确,表达流畅,语言亲切自然。针对谢同学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的授课方式,曹教授建议使用儿童哲学授课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加入“write”工具包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陈玲教授对谢同学的选题、教态、语言表达等方面表示肯定,同时建议谢同学丰富教学手段及上课材料,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关怀及创新能力。
下午两点半,李月华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下午的第一场儿童哲学展示课,主题为《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首先,李老师通过让每位小朋友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参课的小朋友们建立信任感。然后,李老师带领大家阅读文本材料,并提问:“吃愿意被吃的动物,比吃不愿意被吃的动物更道德吗?”。对此,小朋友们进行了积极的回答。接着,李老师将小朋友们分为两组,分别围绕两个问题“改善动物福利之后,是否就可以吃掉动物?”和“动物没有意识,是否可以吃掉动物?” 展开讨论。两组小朋友在讨论完之后,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李老师对动物伦理进行了相关说明,并对课程进行了总结。
厦门大学的曹剑波教授、陈玲教授和厦门城市学院职业教育中心的李慧老师对课程进行了点评。曹剑波教授认为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明确,也使用到“分组”、“记录员”等儿童哲学常用的方法,但是课程内容对参课小朋友而言具有难度,建议课程内容要考虑小朋友的接受水平,所采用的案例需进行本土化改造。陈玲教授对教案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清晰度进行了肯定,同时建议李老师要增加共同探究的成分,减少讲授成分,对案例材料要深度把握,并增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
下午三点四十五分,包晔昀为我们带来了下午的第二场讲座,主题为《你很特别》。包老师以绘本为线索展开了本次展示课的讨论。
首先,包老师给小朋友观看了几页关于星星贴纸和灰点点贴纸的主题绘本,然后询问小朋友“如果你有绘本中的贴纸,会给怎么去贴?”有的小朋友认为,好人应该有星星贴纸,坏人应该有灰点点贴纸。包老师追问:“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小朋友认为,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做坏事就是坏人。其他小朋友补充观点,认为做了坏事但是改正的人也可以得到星星贴纸。有的小朋友认为,只要不做坏事都可以有星星。其他小朋友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不做好事也不做坏事的人不能有星星,也不能有灰点点贴纸。小朋友争相发言,课堂的气氛逐步活跃。
接着,包老师给小朋友继续观看了几页绘本,这里描述了一个被贴满灰点点贴纸的木偶。包老师询问小朋友“你们认为这个木头人是好的还是坏的?”。有的小朋友认为“它是好木头人,因为它很可怜,而且也在不断学习,应该给它星星贴纸。”有的小朋友认为“难以说清楚它是好木头人还是坏木头人,因为它没有做好事也没有做坏事。”接着,包老师继续询问小朋友,他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给别人或者被别人贴过星星贴纸或者灰点点贴纸,应不应随便给别人贴贴纸?对此,小朋友们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加深了对绘本的理解。
然后,包老师又通过绘本给大家介绍了一个贴不住贴纸的木偶。引入了下一个话题——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有的小朋友认为,他想当一个贴的住贴纸的人,因为可以被贴星星贴纸,而且灰点点贴纸也可以鼓励自己不断改进。有的小朋友认为,他要当一个贴不住贴纸的人,因为太在乎他人评价,就会忘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最后,包老师对课堂进行了总结。
厦门大学的曹剑波教授、陈玲教授和厦门城市学院职业教育中心的李慧老师对课程进行了点评。曹剑波教授认为本次课程课程目的清晰,气氛活跃,节奏很好,建议包老师对话题的引导可以更深入。陈玲教授认为本次课程互动多,体现了共同探究的精神,建议深化话题的探究,改进课程总结。李慧教授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课程的完整性和课堂的组织效果进行了肯定,建议包老师要更敏锐地抓住儿童回答中所涉及的哲学话题。
撰稿人:李双双、朱竟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