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
2018年3月19日14:30-16:30,厦门大学南强哲学论坛第一期在人文学院南光一号楼320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bwin必赢中国官网曹剑波教授主持,周建漳老师、郑伟平老师、谢晓东老师、韦庭学老师、唐瑭老师和王奇琦老师等参加了此次讲座。
张教授通过海德格尔《尼采》这部著作来思考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形而上学”概念的来源和和翻译带来的理解偏差,并指出按照海德格尔,尼采标志着形而上学的终结,同时也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尼采虽然揭示了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质,但是他同样搁置了存在问题,因而并没有克服形而上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通过尼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真正关注的是虚无主义的问题。
其次,张教授指出虚无主义始终构成了对人类生存之根基的威胁,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对20世纪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使得虚无主义成为哲学上至关重要的问题。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贬黜和超感性世界的崩溃。
再次,张教授进一步指出海德格尔致力于开辟的另一开端。另一开端的基本情调是惊恐或惊惧:“存有”是存在者的源始基础,不过它是以自行隐匿的方式开启自身的,海德格尔称之为“深渊”或者是离基深渊,因为存有即是虚无,所以不可能成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对于基础的探基必须冒险一跳,跃入离-基深渊之中,必须去测度和经受住离-基深渊本身”。从第一开端到另一开端,从主导问题到基础问题,并非“进展”,而只能“跳跃”。
然后,张教授指出,在海德格尔看来,虽然存在本质性现身之际自行隐匿,但是也可以说存在与存在者一同“在场”。此-在:存在以缺席的方式到场,存在以悬缺的方式“到达”。 海德格尔也认同哲学终结于科学,面临这虚无主义的威胁,非理性的物理世界就是唯一的实在,我们面前这个宇宙之上之外都一无所有。
讲座的结尾处张教授指出,轴心时代构建的传统价值观念都陷入了危机,相应于传统社会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现实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如何重建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念。我们身处虚无主义的危险时代,危险的时代呼唤思考危险的哲学家。如果说中国哲学可以有什么贡献,那么应该是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虚无主义的挑战做出中国哲学的回应。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张教授全面深入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深渊”设定问题、对海德格尔是否开辟新的开端以及是否回到了康德的思路的质疑,和Being 翻译之争论,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最后,曹剑波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扼要总结,讲座圆满结束。